[编者按] 青春期学生难管,职业院校学生甚之,因此很多老师视班主任工作为畏途。在一所职业学校的校园里,有一位叫“涂涂”的老师,却把班主任当事业,工作做得风生水起。他以“亦师,亦父,亦友,亦生”为角色定位,以爱心和智慧管理班级,以教会学生做人和做事为价值旨归,方法朴实有效,深受学生好评。请广大读者要求,专栏前50篇文章已经以《爱的智慧·班主任管理札记》为名,由新华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现继续刊登“跟着涂涂老师学带班”专栏,敬请关注。
规范言行,远离浮躁
把上课当上班,走过实习前
入校后的新奇感结束后,随着对校园环境的渐渐熟悉,2014级学生明显有些浮躁,尤其是2015级新生报到之后。
“这15级的来了,看来我得找点事做了。”在接新生的现场,“阳光boy”很夸张地说。
这是一个在塔沟武校待过一年的孩子。刚来上学时,身上小毛病比较多,但心地善良。同学们谁有什么事情,也愿意帮忙。
有一次,他妈妈给我打电话,“我儿子说,您说您喜欢他。是真的吗?”
“说过啊,这一点他可没有骗您!您儿子除了学习成绩不太理想之外,上了中专之后,进步还是挺大的。”
这个孩子平时爱冲动。有一天大课间,我突然收到这样一条信息,“涂爸,‘阳光boy’把‘我是来打酱油的’一脚给踹倒了。”
“怎么回事?”我看到以后,急忙询问。
“今天我们上实验课,‘阳光boy’先回的教室,就坐在了‘我是来打酱油的’的座位上。让他起来,他赖着不起来,“我是来打酱油的”就趁他不注意,把凳子抽走了。结果他一屁股就坐到地上,爬起来照着‘我是来打酱油的’身上踹了一脚,把人踹到地上了。”
“现在情况怎么样?严重不严重?要不要去门诊看看。”我关切地问。
“不严重。‘阳光boy’看到人倒在地上,突然意识到自己犯了错误,犹豫都没有犹豫,就赶紧把‘我是来打酱油的’拉了起来,还道了歉。‘我是来打酱油的’也原谅他了!”
“那就好!既然他也认错了,两个人也和好了,我就装作不知道吧。注意观察,有什么问题及时给我说。”后来我又专门找“我是来打酱油的”了解下情况,事实和同学反映的一样。
常言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一个爱冲动的孩子,犯了错误,但能及时认错并改正,我还有必要再把他专门叫来,批评一顿吗?
您看,这就是我的学生!经过一年来的在校教育,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是非观、荣辱观、价值观。他们也会犯错,但犯了错马上就能意识到,并且及时道歉。也许这就是成长。
但还是这个学生,进入二年级成了老生,又开始蠢蠢欲动了。言语之中,浮躁尽显。
“好啊,老生欺负新生,这可是严打对象。似乎学校的公示栏好久都没有贴开除学生的公告了,努努力,争取填补下空白。”
“老师,我说着玩呢!”
“啥叫说着玩?一定要做。”对这样“逞能”的学生,有时候还真不能把他当回事,要撑着他。正话反说,效果可能更好。
在与学生的相处中,我发现像这样有话说出来的学生反而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些平时不吭声,也不违纪,甚至一贯表现较好的学生。
发生在“遗失的美好”身上的故事很能说明问题。
晚上22:00左右,寝管老师给我打来电话。“涂老师,给您反应一个情况,您班里的‘遗失的美好’回来晚了,喊门的时候我给他开的有些迟,他就在门外骂我。”
我赶紧把电话打了过去。“怎么回事?在我眼里,你可是一直表现优秀的学生,怎么会骂老师? ”
“我没有骂老师。我们晚自习后去打篮球了,回来晚了一会。宿管大爷不给开门,我叫门声音大了一些。我刚才已经给宿管大爷道歉了,他也原谅了我。”这个回答让我松了一口气。人与人之间,不论地位、岗位,人格都是平等的。宿管老师即便是临时工,也应该得到尊重。
我校学生寝室管理制度严格,寝室21点40分关门,生活老师和学生会干部会在22点查寝。这时候的寝室楼已经熄灯,班主任老师也不在现场,面对生活老师的告状,以及学生的解释,处理的重点不是去核查是否骂人,而是学生是否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得到老师谅解。
“没骂就好!你自己对照下《学生手册》,看看辱骂老师是什么处分?好好认错,要争取得到老师的谅解,以后不再犯类似错误。不然的话,马上要下去实习了,再背个处分,可就得不偿失。”我提醒他。
第二天上午,学生科老师给我打来电话。“涂主任,‘遗失的美好’是您班的吧? 公寓办报过来昨晚违纪同学名单,上面有他。说他昨天晚上晚归,还辱骂生活老师,请您让他写份检查交到学生科。”
接到通知,拿着检查来到我办公室,“遗失的美好”明显有些沮丧。
“你不是说已经道了歉,宿管老师也原谅你了吗?这是怎么回事?”
“我确实给他道歉了。不知道他为什么还会报我?”
“是不是你的道歉不诚恳,认错态度不积极?你知道这一上报学生科,意味着什么吗?意味着学校要处分你了。既然不想受处分,就好好认错,争取宽大处理。”
看着他拿着检查离开,我的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在一年级,这个孩子无论在班里,还是在学生会,表现都十分突出。前不久,学生会进行了干部调整,他刚刚走上重要领导岗位,小尾巴就开始翘起来了。
看来,人真的会变。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基础,假如再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一但职位发生了变化,整个人就会改变。一旦做出出格的事情,就既害了别人,又害了自己。《易经》提醒我们要“厚德载物”,应该就是出于此等考量。
怎么办?已经第三学期了。本学期结束后,学生就要下去实习一年。这样浮躁的心态,是很难适应严格的实习生活的。经过思考,我决定在全班开展“规范执行月”活动。
利用班会时间,我宣布了这一决定。“同学们,我们都是护理专业的学生。护理工作是一项治病救人的伟大事业。做好这项工作,离不开爱心、责任心。面对病人,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一丝不苟地落实医嘱就是爱心、责任心的体现。实习在即,为了帮助同学们养成自觉执行规范的良好习惯,决定在咱们班开展‘规范执行月’活动。
“活动时间为整个第三学期。活动内容为三个方面:一是把学校当医院,把班级当科室,把上学当实习,把加分当表扬,把扣分当投诉;二是认真学习,严格落实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一日一反思,一周一小结,一月一总结,养成良好习惯;三是做事精益求精,讲求主动、高效、完美。
“活动措施:一是对‘表扬’(加分)实行激励制度,活动期间无扣分的同学,上报学校,建议学校优先推荐安排实习单位;二是对‘投诉’(扣分)实行‘零容忍’制度,所有‘投诉’必须做出自我检查,写出反思材料。
“反思内容包括:①标准和要求是什么,自己是否清楚?②被‘投诉’的原因是什么?③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什么?是由于爱心、责任心不够,还是由于主动、热情、自制力、诚信、细心等方面出了问题?④下一步的打算。
“活动要求:每人准备一个记录本,记录每日自己的‘表扬’和‘投诉’,值日组长及时上报值日班长,由班长负责记录督促落实。”
班会过后第一周,“Raty”同学被“投诉”——清洁区值日被扣分了。按照规定,他进行了自我反思。看着他交过来的反思材料,我哭笑不得。
“这入校都一年了,你还不知道标准,那你过去是怎么值日的?”我把“Raty”请到办公室。
“总觉得不就是打扫个清洁区吗?我从来没有想到去抠检查标准。垃圾桶我确实倒了,检查的非得说里面还有垃圾,要扣我的分。那是一个女孩路过刚往里扔的。垃圾桶就是让扔垃圾的,我总不能护住垃圾桶,说,‘同学,你好!今天我值日,垃圾桶我刚倒过,等检查的过去了,才能扔。’”“Raty”一肚子委屈。
“要说也是,垃圾桶就是要扔垃圾的。同学们路过往里扔垃圾也没有错。我确实听说过你说的这种现象,不让往里扔。我还甚至见过,把垃圾桶‘嘴’用白纸堵上的。为了不让垃圾桶里有垃圾,这些值日生也是绞尽脑汁。但你想想,这些都是最好的方法吗?”
“不是。垃圾桶不让扔垃圾,要垃圾桶干啥?我觉得,这标准定的不合理。这一次扣我的分,有点冤枉。我以前值日老扣分,我也没有去关注过原因,就觉得生活部的同学不公平,故意找茬。压根就没有想到,人家是按标准扣的分。”
“凡事不能凭想当然啊!任何事情要想做好,首先要搞清楚的就是标准。为什么我们平常要求在护理工作中,要“三查七对”?就是担心出问题。”
“老师,这要是在医院,我肯定认真对待,不会马虎。”“Raty”信誓旦旦。
“你以为好习惯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这需要点滴积累。你的做事方式,孤立地看好像就是这一件事没有做好。联系起来看,它反映的是你的思维方式。”
“我们总说,看问题要一分为二。这些值日生护住垃圾桶不让扔或者用白纸堵垃圾桶的‘嘴’,都是为了让自己的值日符合检查标准,不让扣分。仅仅从迎接检查的角度看,似乎无可厚非。但垃圾桶不让扔垃圾,却又为同学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不便,也让垃圾桶失去其正常功能。你让扔垃圾,方便了同学,却又被扣分。这些做法,都是不当的。
“所以说,看问题要一分为二,但处理问题,却要一分为三。除了最好的办法、最差的办法之外,还有一个最合理的办法。这就是我们老祖宗所说的“中”。处理问题非此即彼,也容易顾此失彼。所以,我们要采取最合理的办法。就事论事,这个清洁区有没有一个让垃圾桶保持清洁,符合卫生标准,又方便同学的做法?”
“我让路过想扔垃圾的同学,把垃圾先交给我,等检查完了,我再扔替他进去?”“Raty”的回答有些犹豫。
“从值日生的角度来说,为想扔垃圾的同学着想,这似乎是最合理的做法。但从想扔垃圾的同学的角度看,为值日生着想,人家值日生刚刚打扫干净,还在等着检查,似乎也可以把垃圾带走。自己虽然一时不方便,却维护了值日生的劳动成果。”
“明白了,谢谢老师!我知道以后该怎么做了。”
把上课当上班,把加分当表扬,把扣分当投诉,“规范执行月”活动的开展,让14级护理12班同学的思维方式、做事方式上了一个新台阶。但也有一个同学,却暴露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
他是一个走读生,但经常迟到。“老师,您不知道,我每天早上都定三个闹钟,就这我还迟到。我想住校。”
“是这三个闹钟都闹不醒你吗?”
“我6点半定一个,醒了以后,我看还早,就又睡了一会。7点这个我也醒了,没起。等到7点半我起来,到学校就迟到了。”
“定了闹钟,闹醒了又不起,你定八个闹钟也白搭。你想住校,好啊!我们班寝室还有空床,你自己看想住哪个寝室,你自己选,和人家寝室长打个招呼。”
过了两天,他又来找我了。“老师,他们都不同意我住校,您能不能帮我说说?”
“什么情况?我们不是两个寝室,他们都不同意吗?”
“我和102寝室的个别同学合不来,我想去104寝室住,他们不欢迎我。”
“你这住宿还挑肥拣瘦啊!104寝室为啥不欢迎你,你自己反思没?我们班的男生寝室102、104可是优秀寝室,每天都加分表扬。他们是不是害怕你进去以后不起床,影响人家整个寝室?”
“我也不知道。”
“这样吧,如果你能坚持两个星期,不违反纪律,按时上课,不迟到,你再来找我,我去替你给他们寝室做工作。怎么样?”
“好!老师,您就看我的表现吧!”他信誓旦旦地走了。
结果两个星期后他没有来找我,直到我找他。在我们谈过话之后的第二天,群相册上传的班级日志上,他的名字就赫然在目。即便是约定了,而且他也有强烈的改正愿望,他仍然克服不了自身的问题。
“先不说工作质量的高低,最起码的要求,你得能按时上下班吧?下学期就要开始实习了,你这迟到的毛病改不了,哪个医院敢要你?看你爸爸什么时候方便,请他到我这来一趟,我们一块商量一下。”
“涂老师,孩子老迟到,我这个当爸爸的有责任。”在我的办公室沙发上坐定之后,爸爸开口了。“从小上学都是我做好饭叫他,就这样他养成了这样一个睡不醒的习惯。我这工作一忙,顾不上他,让他自己定闹钟,他就起不来了。”
“爸爸的态度很好!小的时候,你爸爸叫你,似乎也没多大错误。不过,你这都这么大了,还不能照顾自己,恐怕就是问题了。我突然有一个想法,等到你的儿子上学,是你叫他起床,还是让你爸爸去叫他?”我笑着说。
好习惯要从小培养。我儿子在上幼儿园时,我们就经常要求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靠别人。”所以,在我们家,经常出现这样有意思的一幕。“妈妈,起床了,该上幼儿园了!”一睁眼,发现他已经自己穿戴整齐,站在床边晃着他妈妈。好像要上幼儿园的,不是他,而是他妈妈。想想这场景都让人忍俊不禁。
家长对孩子的帮助,一定要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超越了一定范围,就不是爱他,而是害他了。好多人觉得,当家长还不简单,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规范言行,远离浮躁,不但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家长的要求。
(敬请持续关注“跟着涂涂学带班”专栏)
涂涂老师简介:
涂俊礼,昵称“涂涂”,1973年生,汉族,中共党员,德育高级讲师,1995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思政专业,2006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学科教学(思政)专业硕士学位,历任学生科副科长、团委书记、党办主任、南校区负责人,现为郑州市卫生学校纪委副书记、监察室主任。曾荣获“河南省骨干教师”、“郑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