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职教研究 > 正文

【专家视点】姜大源:教育期刊发展与信息技术应用整合层次论

2024-06-11 15:11 职教发展研究 姜大源 次阅读
作者简介

图片

姜大源(1946—),男,湖北武汉人,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研究员。
















摘要:信息时代的知识获取,已经出现“四化”,即自由化、个性化、一体化、本地化的特点。如是,意味着知识的获取已不再受时空的限制。作为知识传播重要途径的教育期刊,必须积极因应这一信息技术趋势,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且方兴未艾的发展趋势带来的挑战。其出路在于:实现信息技术应用与教育期刊发展的整合,进而实现从传统的以编辑为中心的办刊模式向现代的以读者为中心的办刊模式转变。整合的层次具有迭代的特点:第一层次是信息技术应用在工具层面的整合,或者说是工具—手段层面的整合;第二层次是信息技术应用在逻辑层面的整合,或者说是逻辑—系统层面的整合;第三层次是信息技术应用在价值层面的整合,或者说是价值—人文层面的整合。由此形成“三层次”进阶整合架构的“信息技术+教育期刊”格局。


关键词:教育期刊;期刊发展;信息技术;应用;整合;层次


文章出处:《职教发展研究》2024年第2期1-7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无处不在的网络时代,或者说一个基于网络的信息技术时代。狭义的信息技术是指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支持下,用以获取、加工、存储、变换、显示和传输文字、数字、图像以及声音信息,包括提供设备和提供信息服务两大方面的方法与设备的总称。广义的信息技术则是指所有与电子计算机和通信设备的设计制造以及信息的处理、传输、变换、存取有关的技术,如集成电路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电子通信技术等,包括信息识别、信息提取、信息检测、信息存储等技术。特别是在当下,信息技术最新发展中出现的大模型以及ChatGPT、Sora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更将成为信息技术发展的主流。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供给与传播具有强超量性和高适时性的特点。个人借助于网络媒体获取知识的方式,出现了典型的所谓“四化”的现象:一是知识的获取与使用不再受时间地点甚至不受意识形态的限制成为可能,实现了知识获取的“自由化”;二是多媒体支持的学习方式使得个人需求导向的学习成为可能,实现了知识获取的“个性化”;三是使那些客观上无法得到整体时间而“脱产学习”的人群,自由地选择学习时间成为可能,实现了基于信息化的家务或工作与学习的“一体化”;四是使那些客观上无法迁徙者足不出户就能通过网络进行异地甚至异国求学成为可能,实现了基于信息技术的远程学习的“本地化”。1这就是所谓知识传递中“以时间换空间”的现象,在非网络时代这是无法想象的。

特别是信息技术在世界各国应对世纪疫情过程中,不仅为“远程教育”的开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逐步实现了信息技术,尤其是数字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制度化,改变了整个教育系统的模式:信息技术不仅是知识的提供者,而且是信息的共同创造者、指导者和评估者,信息技术使得教育或学习更加轻松、更加有效率。2

无疑,面对滚滚而来的信息化潮流,一个严肃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当知识的获取已不再受时空的限制,那么作为知识传播重要途径的教育期刊,或者说,教育期刊作为不同于学校教育的另一种非实体性的学习地点,又应该如何积极应对信息技术发展所扩展的教育时空呢?答案是:信息技术应用与教育期刊发展的整合。




一、整合:期刊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必由之路

充分利用网络的信息资源和技术手段,实施信息技术与期刊发展的整合,从而构建立体化的期刊学习环境,使读者获取知识的方式更加灵活,获取知识的效率更高,有意识地去引导读者,使其能从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中逐步培养对知识的获取、分析、加工和应用的能力,这应该是信息化社会对教育期刊提出的新的基本要求,也是从教育期刊角度实现“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真谛。所以,正视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存在及其强势,主动地并充分地利用这些技术,实现传统的平面媒体与现代的立体媒体,纸质媒体与数字媒体的整合,必将为教育期刊的生存与发展开拓新的时空。

当然,问题不在于对整合必要性的论证,重要的是如何通过整合去满足读者对信息、对知识获取的基本要求,使读者能通过对教育期刊的“占有”而有效且方便地提高个体的信息能力和素养。对此,近年来许多传统的教育期刊通过对与信息技术应用整合的研究及其实践,给出了一个颇有成效的答案:以人本主义与建构主义的理论为基础,通过信息技术应用与教育期刊发展的整合,将信息技术的应用融入到教育期刊发展的过程之中,紧紧抓住教育期刊的教育功能,使其既不同于学校课堂的被动接受,又不同于网络“快餐”的“消化不良”,逐渐使得教育期刊真正成为读者获取知识的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认知工具和学习空间。因此,实现信息技术应用与教育期刊发展的整合,进而实现从传统的以编辑为中心的办刊向现代的以读者为中心的办刊模式转变,就成为提高刊物质量效益的关键。所以,深化和提升教育期刊信息技术应用的整体能力,特别是提升期刊团队,主要是编辑队伍对整合的认知,进而提高其整合能力,是当务之急。

二、迭代:期刊发展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层次

显然,期刊发展与信息技术整合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整合?从形式的整合起步,走向内涵的整合——整合的层次观,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富于哲学意义的命题:在努力推进并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应用与期刊发展整合的过程中,从基于形式的整合到基于内涵,进而实现基于价值的整合,存在着一个极具思辨色彩的多维空间,这实际上是教育期刊在信息时代自我发展的一个迭代过程,需要现有教育期刊积极主动去应战,去开拓新的舞台。

(一)第一层次:关于信息技术应用在工具层面的整合,或者说是工具—手段层面的整合

这是相对容易做到的。将信息技术看作一种工具、一种手段,使得审稿、校勘、修改、编排,包括收稿、组稿等工作高度自动化,进而实现编审出版一体化,这在实践中已经证明其具有有效性和高效性,可以大大提高教育期刊的生产力。但是,这还只是一种相对较低层次的应用。因为,即使从工具—手段层面考虑,至少还有以下更高层次的可供选择的应用和整合的路径。

一是应用信息技术扩展教育期刊的生存空间。这是已经实现或正在实现的整合。这里指的是:将信息技术作为期刊编辑的文字或图形的处理工具、信息来源多元化的获取工具等诸多形式上的结合,发展到建立教育期刊网站、教育期刊服务平台,以及通过各种应用软件,如微信等实用APP、小程序,建立“教育期刊群”,让期刊编辑和期刊读者共同进入“数字化期刊社区”,创设信息技术应用环境下开放的编辑—读者氛围和场景,实现基于网络技术的编辑与读者的沟通、互动渠道。这就使得传统的编辑—读者单向性“传播”向二者的交互性“传播”转变,也使得编辑—作者、编辑—审稿人之间的交流更为便捷。3这样,将传统的线下纸质的实体空间进一步拓展为现代的线上数字的虚拟空间,就能形成由实体空间、虚拟空间以及由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融合的混合空间,即所谓“三度”空间组成的“三元”教育期刊学习空间,使得教育期刊能够满足人人、时时、处处的教育与学习的可及性。由此,不仅将大大提高教育期刊办刊的效率和影响力,而且将大大扩展教育期刊未来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二是应用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期刊的呈现样态。这是正在尝试或即将实现的整合。这里指的是:从将信息技术作为静态的二维平面的文字、图形等符号的文本表现形式,向动态的三维立体空间,甚至四维时空的音、视频形式展现,从而生成教育期刊沉浸式的文图与音频或视频的组合,这将大大提升期刊文本的感染力和可信度。所以,关注以大数据模型为基础的人工智能技术,如ChatGPT、文生视频如Sora技术,以及华为的“盘古”、阿里的“通义”、腾讯的“混元”、百度的“文心千帆”等大模型,还有字节跳动MagicVideo-V2技术,其对传统教育技术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对教育期刊的影响,4将会导致未来以电子信息和网络为载体的教育期刊,逐渐打破纸质期刊的存在空间,形成可视化的电子期刊或数字期刊,其优势更加明显:方便在全球范围内随机地流动获取。因此,必须关注这一发展趋势。这也意味着,不仅在期刊编辑出版发行运作的维度,而且在期刊所呈现或表现样态的维度,将出现“纸刊”与“数刊”并存的局面,假以时日,“数刊”将拥有更大的发展时空。现有教育期刊对此必须有所应对。

教育期刊的发展演进,一方面,对遵循经典的教育学原理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领域,其在学术理论研究方面已经占据了教育学核心期刊的高地;另一方面,对遵循成人教育学的继续教育、远程教育来说,近年来在基础理论方面也有长足进步。而对技术,尤其是对信息技术最为敏感的职业教育来讲,应该说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则迎来一个难得的自我创新的机遇。因为,跨界的职业教育学,其元科学不仅涉及教育学,而且涉及职业学。当信息技术越来越直接地冲击职业工作之时,也孪生地或者至少是镜像地映射于职业教育。所以,职业教育期刊有理由更多地在信息技术应用领域,不仅是在编辑出版的工具层面,而且是在内容文稿的呈现样态层面,有更多的突破。

当然,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仅以形式与技术的整合作为提高编辑的信息能力以及获取读者反馈信息的工具或手段,使得期刊从显性的纸质媒体向隐性的屏幕媒体发展,从实体空间向虚拟空间的跃迁,还只是一种视信息技术为“中性工具”的整合。

(二)第二层次:关于信息技术应用在逻辑层面的整合,或者说是逻辑—系统层面的整合

这有相当的难度。但是,由于教育的范式转变,即由传统的大规模标准化学习,转向大规模的个性化学习,5信息技术却可以完全适应和满足这一时代要求,促进教育的这一变革。因为网络技术所特有的内在逻辑,即交互性、开放性以及非中心性、即时性等使得读者对信息与知识的选择和获取更多地具有个性化的特点。教育期刊如果忽略了读者对知识获取方式个性化的发展趋势,而一味地以编辑的主观决断为依据来选择期刊内容,以传统的知识占有者的形象来办刊,将会失去越来越多的读者。为此,遵循信息技术自身的逻辑,亦即充分适应个性化且具有即时性应用的特点,教育期刊应该有以下考虑。

一是要关注信息技术应用内在逻辑对期刊的牵引作用。信息技术的应用过程,亦即信息应用的工作过程,意味着时间轴对空间体的嵌入。应用信息技术,包括信息的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应用环节,必然要求教育期刊在选题方向的确定、组稿内容的范畴、核心作者的选择等工作,亦即期刊的运作,也要顺应和遵循这一逻辑过程。只有教育期刊办刊的工作过程与信息技术应用的工作过程同向进行,打造信息技术应用的时空场景,才能使办刊的效率最大化和最优化。尤其是在应对读者群体个性化要求方面,信息技术本身所特有的即时性和无限性能极大满足读者的知识获取需求。所以,教育期刊要在信息化环境中,围绕读者对国家和世界教育发展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的关切,从原来的“大水漫灌”的供给导向转为“精准滴灌”的需求导向,6亦即要从读者的实际需求出发,实施基于读者的刊物运作机制。这就需要重构能够针对读者关注的焦点问题及其学习要求,熟练运用基于信息技术的新的编辑团队、新的组稿方式、新的排版形式、新的发行模式、新的广告来源等等,一言以蔽之,要从长期以来“打补丁式”的被动应用,向建立信息时代的期刊内生的“操作系统”主动应用转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信息集成式生态的教育期刊编辑出版系统。对集刊类教育期刊,如文摘类期刊,像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文摘等,则可在已有教育期刊数据库基础上,构建教育期刊大模型,并进而基于大模型建立能根据对读者的需求分析的智能预测办刊系统。这一趋势有可能“迫使”期刊由“编辑中心”转为“读者中心”。

二是要关注信息技术创新逻辑对期刊的引领作用。信息技术应用必不可少的环节包括信息采集、信息加工、信息传输、信息存储,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从第一代以数据为中心的技术,经第二代以工作流为中心的技术,向第三代以知识管理为中心的技术嬗变,从而使得当前信息技术在实时通信、实时交互以及信息的广泛集成、知识门户的打造构建方面,突显其技术创新特有的逻辑系统性的特点。然而问题在于,信息技术本身在确保个体获取信息各取所需的同时,对个体来说其所获取的信息却往往是碎片化的。所以,当今新出现的信息技术,如前所述ChatGPT、Sora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给予学习者的却并非“碎片式”而是整体性、综合性、概括性的信息,或者说是系统性的“认知”结果。如此,就有可能通过这些新技术,在阅读或触摸文字或图形的同时,同步获得音频或视频的再现,实现静态的图文活化为动态的音像,进而实现图文音像一体化的教育期刊。由此,教育期刊要从“纸刊”思维向“数刊”思维转化,从内容供给导向转为内容需求导向。例如,可及时组织对因应信息技术最新发展导致的教育的新格局、新概念、新趋势,给予“宏大叙事”研判性、导向性、引领性的综述文稿、专题专刊,以及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占有海量教育学最新学术成果基础上,编撰令人醍醐灌顶且深度剖析的专稿和特刊。

显然,逻辑—系统层面的整合意味着期刊必须顺应信息技术的发展,但与之进行整合的动因却在于:信息技术内在的自主性所产生的强制性导向作用,从而使得整合被涂抹上厚重的技术决定性的油彩。故在这一层面,期刊如何变被动地顺应技术发展为主动地参与技术对期刊的重构,内生地形成教育期刊发展与信息技术应用良性有机的整合系统,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三)第三层次:关于信息技术应用在价值层面的整合,或者说是价值—人文层面的整合

这是一个更高的境界。在信息时代,读者除了具有学校等这些教育的“实体场所”之外,还有网络这一教育的“虚拟场所”。生活在互联网和多媒体包围的“潜”世界中,出现了许多其生活内容主要是与“无生命”媒体打交道的“网虫”。从实体的教育世界跨入虚拟的教育世界,仅有一步之遥。人,特别是青少年,有可能因此而日益丧失获得宝贵的“元”生活经验的机会。基于此,由于“间接知识”与“直接经验”的割裂倾向增大,网络上获取的纯“间接经验”会使年轻人对非理性和似是而非的“简单真理”缺乏抵抗力,出现由于知识的非神秘化而导致的非理性化倾向,进而会使人冷漠、异化和变态,引发新的社会犯罪和社会问题。7由此,教育期刊发展与信息技术应用的整合,必须在价值—人文层面给予特别的关注,以期有所作为有所担当。作为教育期刊的一项历史使命,需要做的事至少可以有下述两个方面。

一是应用信息技术打造具有正能量传播特点的教育期刊。信息技术的价值体现,不仅在于其易用性、开放性、创造性,更在于其人文性。因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总是与技术进步并行的。基于信息技术所具有的跨领域、跨时空、跨层级、跨系统等特征,在数字时代,教育期刊可以紧密结合国家教育政策,以弘扬时代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行动自觉,通过教育期刊编辑发行的信息技术应用,在纵向贯通和横向协同的维度,自动且高效地在海量数据和现象分析之中,适时发现质性的教育问题,继而通过教育学内部期刊的交融、文理学科期刊的交融、中国与外部世界教育期刊的交融,这三大交融助力教育问题的化解。例如,建立有雄厚数字资源支撑且具有即时性特点的、文图音像一体化的、作用更为广泛的期刊思政阵地、期刊国学平台、世界期刊论坛等等。这就使得应用了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期刊,相对于传统的纸质媒体,拥有全息全面全新,或者全过程全要素全方位的优势,从而对人类文明的传播及守正创新,发挥更宏大更迅速更有效的作用。

二是应用信息技术建设具有正向批判性功能的教育期刊。教育期刊的一个新的时代责任,是应该针对信息技术应用中出现的不良现象,给予导向性指引和严肃的批判,做到历史自觉。这是因为,其一,信息技术应用需解决技术风险与社会责任之间的问题。由于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被大众特别是青年一代所接受,但其海量信息又可能导致信息超载,且更为严重的问题是:信息技术本身无法把握意识形态方面的认知,这就使得有关道德、隐私、安全、责任、法律等领域里涉及科研诚信、知识产权、伦理风险的问题层出不穷。其二,信息技术应用需解决工具理性与人文理性之间的问题。由于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尽管越来越成为当今时代培养信息素养的主流渠道,但如前文所述,这也有可能产生对技术手段、效率手段的工具性偏执,从而招致教育主体产生所谓“技术依赖症”,滋生人机、人技主客关系颠倒的情况,直至钝化主体的认知思维、削弱主体的价值理性。8

因此,在信息时代,如何针对上述问题,在信息技术应用与期刊发展整合的过程中,对伴随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产生的不良的价值观现象予以特别关注,让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学会批判地占有和使用信息,是信息时代对教育期刊提出的神圣任务。涉世不深的青年人自身的动机和偏见,可能会使其更容易相信不准确或误导性的信息,为此需要借鉴政治心理学关于动机推理和偏差确认的理论,以及社会心理学关于情感解释对个体决策作用的理论,9强化教育期刊的引导作用,提高读者对网络或信息的元认知能力,构建网络时代期刊立体化的人文价值教育模式、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和教育心理慰藉模式,在教育期刊营造的信息化教育场景中,培养读者对国家人民的热爱、对法律法规的敬畏、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以及对世界文明的探寻,10这是信息技术应用与教育期刊发展在价值—人文层面整合的目标,亦即旨在有意识地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发挥教育期刊对人类进化和文明传播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催化功能和调控功能。11

此外,教育期刊还要关注信息技术自身的博弈。针对那些借助信息技术,诸如换声技术、换脸技术,以及生成式人工智能出现的诸多信息,要对其进行内容真假的识别、真话谣言的识别等,可以建立同样依据信息技术的系统,如常见的期刊查重系统。值得庆幸的是,现已出现了应用信息技术对上述现象实施反制的深度伪造鉴别系统。例如,北京瑞莱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深度伪造内容检测平台”(DeepReal),12日本Cyber Agent公司开发的“深度伪造技术(Deepfake)检测系统”。

综上所述,一方面,信息技术集工具、手段、逻辑、规则、观念、价值、人文之大成,有力地推动了教育的变革和社会的进步; 13但是,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也成为困扰当代社会的一个主要因素。例如,患有“网络依赖症”的“病者”,由于放弃实际研究而过度相信网上大量未经证实的断言或数据,反而会妨碍其自身的学习能力,并会对身体和精神以及人际交往能力产生负面影响。14显然,这也意味着信息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两面性,使得技术应用不再中性。所以,网络时代教育期刊发展与信息技术应用整合的过程,应在对技术的批判与反思中前行。这就是说,整合不仅要在工具—手段层面和逻辑—系统层面进行,而且更应在价值—人文层面进行。期刊未来发展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需要有更为广阔的视野:在实体与虚拟、平面与立体、数量与质量、定量与定性、强度与方向、静态与动态、结果与过程、显性与隐性、有限与无限之间,整合的每一个向度都将激起观念、思维的剧烈碰撞,产生裂变或聚变,生成新思维、新学说、新模式。由此表明,整合不是一个“代数加”,而是一种“矢量和”。基于此,教育期刊发展与信息技术应用整合,有利于在网络时代形成一种与时俱进的教育的新质生产力,铺设一种教育的新赛道,开拓一种教育的新时空。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展望信息时代教育期刊发展的时空,还有许多亟需主动研究与积极探索的问题、课题和难题,等待着有识之士去破解。





参考文献

图片

1][7]姜大源.关于未来知识社会里知识与教育的思考——德国500科学家与500教育家的基本论点分析[J.外国教育资料,20002):12-16.

2HALEEM AJAVAID MQADRI M Aet al. 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digital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 a reviewJ.Sustainable Operations and Computers20223):275-285.

3]魏怡晨.现代信息技术对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的影响[J.科技传播,20191116):141-142.

4]任泽平.Sora横空出世会巅覆哪些行业?[N]城市金融报,2024-02-214.

5]李永智.以数字化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N.人民日报,2023-10-139.

6]魏其濛.人工智能时代 学校教什么 怎么教[N.中国青年报,2024-02-195.

8]杨宗凯.塑造数字教育发展新优势[N.中国青年报,2024-02-195.

9JOURNELL W. Psychosocial processes and human desire an inconvenient truth about online misinformationJ.Journal of Research 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2023561):25-39.

10]佟宇,刘鹏飞.赋能自主学习 推动全民学习 服务终身学习 以教育数字化主力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N.人民日报,2023-10-139.

11]孙铁石.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科技期刊的影响[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6):1040-1041.

12]环球网.DeepReal检测平台鉴别“深度伪造”,助力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EB/OL.2021-07-14)[2024-02-22.https//biz.huanqiu.com/article/43vyps 2bktk.

13]姜大源.工作、职业和教育若干概念疏释[J.职教发展研究,20224):1-11.

14MDHLALOSE DMLAMBO G.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and its impact on learning and teachingJ.Asian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Social Studies2023472):54-63.


培训资讯
培训动态
友情链接
© 2015-2021 北京炎培教育科技研究院|职教界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