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职教研究 > 正文

【跟着涂涂学带班】(47)做一个有智慧的家长

2016-04-03 09:46 涂俊礼 次阅读

[编者按] 青春期学生难管,职业院校学生甚之,因此很多老师视班主任工作为畏途。在一所职业学校的校园里,有一位叫“涂涂”的老师,却把班主任当事业,工作做得风生水起。他以“亦师,亦父,亦友,亦生”为角色定位,以爱心和智慧管理班级,以教会学生做人和做事为价值旨归,方法朴实有效,深受学生好评。因锐取智慧教育暂停推送,应广大读者要求,现启用“涂涂老师德育工作室”微信公共平台,继续刊登“跟着涂涂老师学带班”专栏,敬请关注。


用心陪伴 善于学习

做一个有智慧的家长

 

    “ 涂老师,您是在校本部还是南校区,上午忙不忙?我是学生家长,想去找您了解一下孩子的情况。”刚查过早读,一个电话打了进来。

    “ 我在南校区,今天上午还行,请您过来吧。”一个小时后,学生家长“夏荷”如约而至。

    “今天我来学校见您,害怕孩子知道了不高兴, 就没有给他说。”

     “您主动来学校找老师了解孩子的情况,说明您关心他成长。我相信孩子就是知道了,也不会不高兴的。当然,只要您不给孩子说,我不会主动给他提这事的。”为了让家长放心,我作出承诺。

    在儿子的求学生涯中,我和他妈妈经常与老师沟通。当然,有时候是主动的,有时候是被动的。但不管是主动了解情况,还是被动接受批评,我们回来都把与老师沟通的情况,“有选择地”给儿子交流,以期传递正能量,促进他成长。

    “涂老师,学校里有啥事,我儿子从来不给我说。我看他对您还挺信任,就想着过来给您聊聊。”坐在我面前的这位学生家长,看来与孩子的沟通存在一定障碍,很是苦恼。

    “孩子回到家里,建议您珍惜孩子每一次倾诉的愿望。如果孩子不愿主动多说,您可以尝试聊些孩子关心的话题,听听他的意见。知道孩子在哪方面擅长,也可以请孩子帮帮忙。但有一条,必须是诚心诚意的。千万不能孩子给您说了什么,您觉得自己掌握了证据,再反过来批评孩子。”

    “从幼儿园开始一直到现在,儿子回到家,我们都要给他聊聊天。哪怕再忙,也要抽时间问他三句话:一是在学校里有什么开心的事?二是在学校里有什么不开心的事?三是有什么需要爸爸妈妈帮助的吗?”

    “为什么要问孩子这三个问题呢?这三个问题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吗?”“夏荷”有些不解。

    “这三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彰显了其喜怒哀乐和人生追求。透过现象,作为家长可以准确地把握孩子的成长轨迹,并适时加以引导,不至于出现大的偏差。”

    “围绕这三个问题,您能不能给我详细说说?”“夏荷”看着我,“不瞒您说,我现在苦恼的很,我和儿子根本就没法沟通,我说他一句,他有十句在那里等着我呢!我跟他爸爸离婚了,孩子我带,从小到大,我付出了太多。但我觉得孩子一点都不理解我。让我更伤心的是,他爸爸平时都不怎么管他,说他的时候他一声不吭,并不跟他犟嘴。”

   “ 鲁迅先生说,‘最大的藐视是无言’。 孩子给您犟嘴,说明他在乎您,他想说服您改变看法,我觉得您应该高兴才是。反过来说,他不给他爸爸犟嘴,也不一定是好事,说明他无视他爸爸,不想费口舌。请您回忆一下,他爸爸说的话在他跟前起作用吗?”

    “好像不起作用,该咋着咋着。”

    “这不就得了,您不用伤心。可以肯定的是,孩子是爱您的!今天时间宽裕,我就给您分享一下我对刚才说的问孩子三个问题的体会,但愿对您能有所启发。”

    第一句话:在学校里有什么开心的事?问孩子这个问题,是为了分享孩子成长中的快乐。一般说来,开心、得意的事人们都愿意分享给他人,因为在分享中可以获得一种成就感。这是最容易和孩子沟通,并增进感情的时刻。

     “面对您的问题,孩子有时候可能会说,‘没什么开心的事,正常。’这时候您不要灰心,因为如果他真的有了什么开心的事,是掩饰不住的。他甚至会不等您发问,就会迫不及待地分享他的快乐。”

    “爸爸妈妈,给你们说一件事,我当上生物课代表了!”上初中时,儿子有一次回到家里,很开心。

   “是吗? 好好干,别让老师和同学们失望!”我和他妈妈两个人,都很夸张地表达了我们内心的高兴和喜悦!

   可能在有的家长看来,课代表算个啥,别说班长副班长啦,上边班委还有好几个呢!对有的孩子来说,一个课代表可能确实不算啥。但在高手如林的57中,儿子无论如何努力,在班级成绩也就属于中上等的水平。

    网上说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当班干部,坐好座位,不惜拉关系,走后门。我们尊重老师的管理,相信孩子的实力,从来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情。现在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有了锻炼自己的机会,当然要真心为他感到高兴了。

   后来,儿子的表现也真的很棒,生物课始终在班级名列前茅。现在到了高中,生物仍然是他的优势学科。

   面对孩子的主动分享,有的家长因为工作忙,不是无暇去听,就是敷衍了事。更有甚者,有的家长会不自觉地,残忍地打击孩子的这种分享欲望。

   曾经带一个学生去东区看牙,下了地铁还有很远的一段路要走。因为旧伤复发,脚脖有些疼,我走路有些困难,一瘸一拐的。她很懂事,主动搀着我,边走边聊。

   “老师,我要有你这么一个爸爸就好了。从我记事时起,我的爸爸妈妈就在外打工。我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小学毕业后,我一个人坐长途车跑了一千多公里去找爸爸妈妈,跟着他们上初中。有一次,我得了一个奖状,可高兴啦!拿回家,他们说,‘一个私立学校的奖状有啥可高兴的,旁边就是重点初中,有本事去那里上。’把我伤的不行。后来,我再得了奖状,走到半道上就撕了,从不往家拿。现在,我在学校里有啥事,也从不来跟他们说。”尽管是几年前的往事,我的学生谈起来还是难掩内心的激动。

   很多时候,孩子并不是一开始就不愿意跟我们家长沟通。很可能就像刚才我讲的故事里的家长一样,在某一件小事上,当孩子有沟通愿望的时候,我们当家长的因为忙或者其他原因伤了孩子,以致孩子养成了习惯,对我们关闭了心门。

   即使是这样,也不可怕,只要我们当家长的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在下一次机会来临时,用心倾听,快乐着孩子的快乐,相信我们和孩子的关系会得到改善的。

   第二句话:在学校里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反应出孩子看问题的角度。一般说来,开心的事需要分享,不开心事更需要找人倾诉。把不开心的事说出来,比憋在心里更有益于心理健康。

   在我们成人看来,有些事情似乎不值一提,但对孩子来说却是天大的事,极有可能对其心情产生不利影响。用心倾听,了解孩子心中的烦恼,及时伸出援手,不但可以增进亲子感情,还可以避免陷孩子于心灵上孤立无援的境地。属于成长中的烦恼,家长可以适时引导孩子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孩子辩证地看问题。

   “涂老师,我也发现孩子有时候从学校回来很不开心,也不敢多问。就小心翼翼的,害怕再惹住他。”聊起孩子回家后的表现,学生家长“夏荷”也很有同感。

   “其实,孩子开心不开心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学习成绩,二是同学关系,三是师生关系。”

    我们当家长的,要相信孩子,没有一个孩子是不想学好的。成绩上不去,他比我们当家长的还苦恼。我建议家长永远不要因为成绩差而批评孩子。从长远的角度看,多考一分少考一分,考上什么学校,对他一生的幸福有影响,但不是绝对的。只要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成绩自然而然会上去。退一步说,即使成绩上不去,天也踏不下来。我们家长和老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孩子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有了目标,他就会自动自发地去奋斗,根本不用家长督促。

    同学关系是孩子要面对的最主要的人际关系。那么多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聚在一起,有摩擦是正常的。人都是在处理矛盾中成长的,要相信孩子处理矛盾的能力。

   面对孩子之间的矛盾,我们家长所能做的,是只作是非判断,不作价值判断。事实面前,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能因为是我们的孩子,就偏听偏信,做错了我们也护着,甚至赤膊上阵,引发更大规模的冲突。也不能因为对方孩子的父母权势大,我们惹不起,就让孩子忍气吞声。我们要引导孩子既充满正义感,又具有宽容精神,得饶人处且饶人。做到了这些,在与同学们的相处中,孩子怎么会不开心呢?

   师生关系处理不好也是孩子不开心的主要来源。“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家长要引导孩子从善意的角度看待老师。即使老师因为经验和水平所限,有些地方做得不甚妥当,也要引导孩子谅解老师。

   儿子两岁半进幼儿园小班,刚开始别的小朋友打他,后来是他打别的小朋友。甚至在没有指甲的情况下,他能把一个打遍幼儿园无敌手的小朋友的脸抓破,被园长称为幼儿园历史上最严重的打架事件。有时候他妈妈去幼儿园接他,会围过来一群小朋友。“阿姨,潇潇打我。”很多时候,老师上班第一件事,就是给儿子剪指甲。\

   在这种情况下,儿子挨批评也是必然的。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没有一个喜欢挨批评的。所以有一段时间,儿子的情绪很受影响。

   为了让儿子在幼儿园健康成长,我们教育他不要动手打人。在床上帮儿子穿衣服时,我们父子之间曾经有一段经典对话。

   “爸爸,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叫我老大。”

    “老大是干什么的?”我好奇地问。

     ”这你都不知道,老大就是打人的呗!”

    “打人的那是打手!老大都是动动嘴,哪有亲自动手的?儿子,以后咱也要有风度些,有理讲理,不要动手打人。尤其不能打女孩,记住,你可是小小男子汉! ”

   为了引导他转变看问题的角度,去幼儿园之前,我们每天让他背诵三句话,其中一句话就是,“老师批评我,是为了我好,不要生气放在心上。”

    假如是因为师生关系导致孩子不开心,怨孩子时家长要正确引导。即使责任完全在老师,孩子受了委屈,家长也不要如临大敌。更不要到学校与老师大吵大闹,甚至对老师大打出手。这样做看似帮了孩子,其实是害了孩子。毕竟,我们做家长的,谁也不能给孩子撑一辈子的腰。走上社会,该他独自一人去面对的,谁也替代不了。再说,人生哪有一帆风顺的?受委屈也是成长的一部分。

   上小学第一天放学,就发现儿子很不开心。原来老师批评错人了,军训时不是儿子违反纪律,老师却批评了他。“儿子,那么多学生,老师看错也是有可能的。都是刚去,老师还认不准人,慢慢就好了。老师不是专门针对你的,不要放在心上。”

   第二天,送孩子去学校时碰到他的班主任沈老师,还没有等我开口问,沈老师就主动给我说了第一天军训的情况。

   “发现您的儿子太有个性了!军训时,他旁边的一个学生做小动作,我没有看清,以为是他,就批评了他。谁知道他就给我‘拧'上了,我不在时,教官让做什么动作就做什么动作,很听话。只要远远地看见我走过来,马上就停下来,一动也不动。”

   沈老师是笑着给我说这事的。因为观察细致,善于反思,对儿子的“造反”举动,她并没有生气。后来在儿子入少先队等一些重要事件的处理上,沈老师都表现出了她对一个有个性学生的爱心,智慧和包容。由于心态调整的好,尽管儿子还是经常挨批评,却并没有因为老师批评而不开心。他考上初中后,还经常回母校去看老师。

   进入高中以后,儿子的校园生活是快乐的,每个周末回到家,都是唱着过的。然而,上周末,儿子放学回家,发现情况有些不同。晚餐时,他一会埋怨这个老师布置的作业多,一会埋怨那个老师上课总迟到,开口就是负能量。

   “就周日休息一天,一个老师就能布置十张卷子。就是不睡觉,我也做不完。真不知道老师是怎么想的。”

    “这个老师给省重点班不也是布置这么多题吗?不给你们市重点班布置你们说不一视同仁了,布置了你们又嫌多。回头你们一块给老师建议建议,给你们班少布置点题。”儿子妈妈笑着开导他。

    “我才懒得说呢,写不完我就不写,随便他批评。”儿子一脸的不高兴。在像往常周末一样,玩了一晚上一上午的游戏之后,他开始坐下来写作业。刚写一会,他的牢骚又开始了,“这题我根本就做不完!”。

   “儿子,我想给你提个建议,你不要纠结于老师布置作业的多少。你有你的学习方法和休闲方式,如果你觉得老师布置的题对你有用,就认真地去做。如果你觉得休息更重要,选择了玩,就不要再想完不成作业的事。要不,你学的时候想着玩,埋怨老师布置的作业多;玩的时候想着学,内疚自己玩心重。这样你就会学也学不好,玩也玩不好。”

   “老师是面对全体学生的,是为了全体学生好,没有一个老师是想着害学生的。作业完不成,老师批评你,你老实认错主动认错就行了。老师要的是成绩,只要你有本事不做那么多作业,成绩仍然能搞上去,相信老师也不会抓住你不放。”

   “还有一点,儿子,我得提醒你。你在学校呆了六天,我和妈妈都盼着你高高兴兴地回来和我们团聚。但我发现这个周末你一点都不开心。你不开心,我们能开心吗?这说明什么?说明你在学校也不开心。不开心你能学好吗?不开心你的学习效率能提高吗?我希望你尽快把心态调整过来。”第二个周末,发现儿子回到家,又恢复到以前那种开心、自信、阳光的状态。

   第三个问题:有什么需要爸爸妈妈帮助的吗?这个问题是想让孩子知道,在他成长的道路上,一直有我们的陪伴,他并不孤单。作为家长,在孩子需要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既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义务。但这种帮助必须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能演变成包办和替代。

   在与家长的接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家长的做法就值得商榷。对孩子的帮助超越了正常范围,就不是帮助,而是剥夺,越界了。

   “涂校长,你们南校区什么时候放假?放假搬回校本部时,俺闺女让我去帮她搬东西。”一个叫“参天大树”的学生家长给我留言。

    “南校区搬回校本部时,学校会安排车辆帮助她们搬东西。您这闺女似乎不太知道心疼人,您跑这一趟可不容易。我建议您不要来,那么多同学,她们完全可以互相帮助。”

   微信上,一个网名为“参天大树”的人加了我,验证申请上写的是“学生家长”。与QQ上不同,我微信上的好友都是真名实性。

   “您是?”我必须问清楚姓名,这是原则。

   “涂校长,我是您的粉丝啊!我是从孩子哪里得到的您的电话,发现您有微信就加了您。”

    “您孩子在南校区哪个班,叫什么名字?方便告诉我吗?”

    “我孩子是3班的。我想让您先了解我,然后再告诉您我孩子的名字。”这个家长很有意思,与别的家长自报家门主动了解孩子的表现不同,他想先让我了解他,然后再了解他的孩子。他这种反常的做法,引起了我的兴趣。

   “我发现您没有对我说实话,您的孩子不是三班的。”第二天晚上,在他再一次给我打招呼时,我揭发了他。

    “您是怎么知道的?对不起,我确实骗了您。我是不想让您因为我给您联系,而照顾我的孩子。”

   “我看了您微信的注册地址,又查了三班全体学生的基本情况,发现没有一个与您说的基本情况吻合的。所以,我断定您没有说实话。希望您告诉我孩子的姓名,这样有利于我们的进一步交流。请您放心,我会对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的。”

    “我的孩子特别优秀,在你们学校是学生干部,每年都得奖学金,还享受国家助学金。”聊天中,他后边的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

    “助学金不是有名额,而且只给贫困家庭的孩子吗?好像您的家庭不符合条件,为什么会给您的女儿呢?”

   “是我闺女表现好,班主任和学生评的。”他的回答让我心里感到很不舒服。国家助学金不是奖学金,是专门发给贫困学生的,一个学生表现好,只能拿奖学金。只要家庭不贫困,就不应该给她助学金。

    我有点明白了,为什么他让我先了解他再了解他的孩子。如果我估计不错的话,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每一步他这个家长都是冲锋在前、提前铺路的。他用他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一个家长对孩子的爱。尽管这种爱,对孩子的成长并不十分有利。

    “您的孩子在和老师交流方面似乎并不主动,我建议您提醒提醒他。毕竟,您不能跟他一辈子。学会和他人交往,在交往中展示自身才华,是他人生的必修课。”我适时对他进行点拨。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家长应该站在孩子身后,陪伴着她。走在孩子前面,替代和包办将会使孩子丧失方向感,让他体会不到奋斗的快乐。更为严重的是,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将不知感恩。

   不要埋怨孩子不懂事,也不要埋怨孩子逆反。成长本来就是一个过程,家长打着爱的旗号,却剥夺孩子体验的权利,成长还有什么快乐可言?孩子什么都不经历,如何长大?

    我们比孩子大了那么多,从孩子的视界看过去,我们就会发现,孩子的世界与我们小时候相比,已经变化了很多。当家长的,只要我们弯下腰,就有机会可以“快乐着孩子的快乐,悲伤着孩子的悲伤”,用心陪伴着孩子一起成长。

    孩子是第一次当孩子,需要学习当孩子。我们做家长的,很多人也是第一次当家长,同样需要学习。

    年龄和知识并不必然让我们拥有教育孩子的资本。有幸参与一个生命的成长,要想教育好孩子,就必须认真学习,做一个有智慧的家长。



温馨提示:涂涂老师新作《爱的智慧·班主任管理札记》,已经正式出版,读者可至京东商城、天猫购买。

集体购买可联系:

河南巨光图书文化有限公司,联系人:陈华,电话: 0371-68202160;QQ:924375329

帐号:246805184846;开户行:中国银行郑州新区支行转经四支 


涂涂老师简介:

涂俊礼,昵称“涂涂”,1973年生,汉族,中共党员,1995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思政专业,2006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学科教学(思政)专业硕士学位,现为郑州市卫生学校纪委副书记、监察室主任,德育高级讲师。曾荣获“河南省骨干教师”、“郑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荣誉。


培训资讯
培训动态
友情链接
© 2015-2021 北京炎培教育科技研究院|职教界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