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职教研究 > 正文

【专家视点】姜大源:西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前景

2019-09-05 17:00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 姜大源 次阅读

1.jpg



8月11日,首届“中国西部教育发展论坛”在羲皇故里甘肃天水成功举办,本届论坛主题为“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在”西部职业教育发展改革与发展前景“主题论坛中,来自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员姜大源指出中等职业教育与中国的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可以说,中等职业教育是中国经济的晴雨表。所以,没有中等职业教育,就不会有中国今天的成就。



2.jpg

  姜大源 

 研究员,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代表:


非常感谢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邀请我出席西部教育论坛并主持职业教育分论坛。今天特别感到高兴和欣慰的是,职业教育头一次被列为三个分论坛之一,表明教育三十人论坛对职业教育的重视。

社会上一般都将职业教育看成二流、三流的教育,但实际上职业教育也是一流的教育。今年春节前,国家发布了一个重要文件,名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文件里有一句话,叫做“没有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的现代化”。这就是对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价值的肯定,这就是视职业教育为一流教育的褒奖和点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西部职业教育现代化,也就没有西部教育的现代化。基于此,我今天演讲的题目,也跟这个内容有关系。我的题目是:《西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前景》。

今天我准备讲三个问题。由于论坛将发言时间限制为半个小时,而实际上我需要三个小时,所以,讲半个小时就只能迅速地过一下相关内容,有机会我们再详细谈一谈。

先说第一个问题,关于西部职业教育的现状。

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现状,跟全国职业教育的现状是一致的。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用厉以宁教授的话来说,就是没有职业教育,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不可能成功的。这是因为职业教育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人口红利。

我以为,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四十年,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有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78年到1999年,这是职业教育的高速发展期;第二个阶段是2000年到2003年,是职业教育的发展回落期;第三个阶段是2004年到2011年,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机遇期。通过这三个阶段的发展,中国职业教育获得了三个世界第一,一个是发展的速度,一个是发展的规模,一个是发展的体系。中国现在高等职业学校1418所,中等职业学校约为1万所。无论是高职在高等教育阶段,还是中职在高中教育阶段,职业教育都占据了半壁江山。而2012—2015—2018年这一时段,是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愿景期,其目标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是职业教育新的宏大的发展愿景。

然而,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也充满艰辛。由于国内外局势变化等多种因素,使得中国经济在前行中遇到了新的困难和新的挑战。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在2012年破8(7.9%),在2015年破7(6.9%),到2018年,GDP增长率基本上保持在6.5%左右。去年四月,美国挑起大规模的贸易战,加剧了中国经济发展继续前行的难度: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此,经济转型和技术进步,导致需要教育,尤其是与国家经济发展最为紧密的职业教育,如何去积极应对呢?以培养中级职业人才为主,对制造业和就业稳定做出了不可替代贡献的中等职业教育,在高中阶段还要不要坚持职普比大体相当呢?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去认真思考。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实践表明,在前述第一阶段的20年间,当中职年均招生,占高中阶段招生总数57%的时候,我国年均GDP增长将近11%(10.67%),这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黄金期。第二阶段的4年间,正是世纪之交,21世纪到来之际,人们都认为未来世界是一个知识社会,需要通过升学以获取更多知识,高校和普高的扩展,导致中职招生占比大幅回落至年均40.3%,此时年均GDP增长为8.95%,下降了2个百分点,也就是说,GDP随之回落;第三阶段的7年间,朱镕基总理和温家宝总理针对经济下滑的情况,召开了2次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中职招生开始回升,占比恢复至年均47.4%,此时年均GDP增速也达到10.9%。这一历程表明,在经济下滑的时候,也是中职招生下滑的时候。

3.jpg


高等职业教育是在改革开放的经济发展大潮中起步的。由于时间关系,今天不展开讲,而是着重谈一谈中职的情况。请看这张统计图表,它显示了1990年到2018年的28年,国家GDP的年增幅与中职招生数和在校生占高中阶段比例的对应关系。显见,国家GDP增幅的波峰和波谷,跟中职在高中阶段的招生比例和在校生比例的波峰和波谷,是同频共振的。这表明,中等职业教育与中国的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可以说,中等职业教育是中国经济的晴雨表。所以,没有中等职业教育,就不会有中国今天的成就。

4.jpg


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情况怎么样?研究表明,它基本上与全国的情况是一致的。近年来,西部各地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也呈下降趋势,但是内蒙古、重庆、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则表现得相对比较平稳。具体原因今天不做分析了。总体来讲,中国经济发展曲线的波峰和波谷,跟中职发展的波峰和波谷,不管是在全国还是在西部地区,几乎都是同向的。

中职毕业率是反映中职向社会提供职业人才能力和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数。这张统计图表显示,中职毕业率与国内生产总值紧密相关。西部地区中职毕业率与生产总值变化率,与全国经济发展的变化率,基本上也是吻合的。这一结论建立在我们对西部12个省区自2013到2017年中职毕业率分别统计的基础之上。这里一共12张图表。尽管各个地区的情况不尽相同,但对12个省市区的综合分析表明,其总趋势也与全国趋势一致。

5.jpg



关于高职发展的情况,尽管西部地区在高职学校数量上比中部地区略少,但是在国家示范校、骨干校、优质校,以及“双高”学校上榜总数方面,都差不多。甘肃这几年高职就有很大发展,仅仅在天水就有三所高职院校。

6.jpg



这是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

再谈第二个问题,关于西部职业教育的问题。

当前,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悖论的现象。

例如,人均收入还不高,劳动人口却先老化了。中国是全世界第一个未富先老的国家。中国现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2.49亿,而0到15岁的人只有2.48亿。一个严峻的情况是社会抚养比的问题。上述两部分加起来约5亿人,需要全国总人数14亿减去5亿,即约9亿劳动人口来抚养。姑且认为这9亿人都在工作(实际上还有很多人在上学),那么社会抚养比约为1.8比1,也就是说不到两个人养活一个人。这是一个很严重的情况。世界上初始就业年龄都在15岁到24岁之间,如果把初始入职年龄提高到本科,即大约24岁之后,那么15岁到24岁年龄组的职业谁来干?精英是可以引进的,工人农民却是无法引进的。

又如,文化程度提高了,劳动参与率却下降了。为什么?世界各国遵循世界劳动组织的规定,15岁为初始就业年龄。我国规定16岁为初始就业年龄。一般中职毕业大约19岁,就可参加工作了。若现在到24岁才参加工作,就意味着每人劳动年限缩短了4年左右,那么,10亿人减少的工作时间将高达40亿年。此外,只强调提高一次性的高校毛入学率,即“一条路走到黑”而不是多次性的“立交桥”式、基于终身学习的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只以“升格”“升本”作为所有学校的唯一通道,将会导致一种唯升学的新“科举”现象出现。

再者,职业资格门槛降低了,学历门槛却提高了。为降低就业门槛,国务院取消了大约70%的职业资格证书,市场化的证书将越来越得到认可,特别是1+X证书制度中X证书的实施,将有利于“稳就业”政策的落地。但是,一些单位却过度地以过高的学历门槛作为入职先决条件,反而提高了就业门槛。

综上所述,现在出现了“有事没人做了,有人没事做了”的现象。“两难”并存:技术工人招工难,大学生就业难。目前,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约为1500万。近年来,高校包括高职毕业生占每年新增劳动力的比例越来越高:2015年为749万,2016年为765万,2017年为795万,2018年为820万,今年2019年为834万,明年估计为860万左右。这就意味着,在新增劳动力中,超过55%-60%为高校毕业生。在2015年,新增劳动力的一半即50%中,约有30%为中职毕业生。若取消中职,将使得这30%的中职毕业生消失,从而使得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从业者严重短缺,使得全世界公认的一个科学合理的纺锤型劳动力结构,也就是中级职业人才占据劳动力多数的合理结构受损,以至于在我国新增劳动力的结构,呈现为哑铃型甚至沙漏型。经济发展亟需的具有中级文化程度的一线劳动者的缺失,必将拖累中国经济的发展。

   从近年来普通高中招生和中职招生的统计图表中可以看到,两者的剪刀差越来越大。所谓职普比相当的说法,指的是1:1,也就是50%:50%。而所谓职普比大体相当的说法,则是指在50%的基础上正、负或加减10%,因此40%:60%,是大体相当;60%:40%,也是大体相当。这是国家的政策。2016年高中阶段教育的职普比,是42.49%,2017年下降至42.13%。但有数据表明,尽管2017年的职普比下降了0.36%,2017年GDP增长率却比2016年上升了0.2%。原因何在?这是因为以培养技术工人为主要目标的技工学校,2016年招生增加了5.77万,在校生增加了1.69万,也就储备了一定数量的技术工人;2017年技工学校招生增加了3.71万,在校生增加了15.06万。这意味着GDP的增长拉动了技工学校的招生。似乎可以这样认为,当职普比总量下降的时候,作为培养技术工人后备军的技校毕业生的增加,为经济发展保持相对稳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当然,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此处不作详细分析。

7.jpg


统计表明,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在高中阶段,职普比还是大体相当的。反过来,也就是普职比大体相当,也就是3:2。不过,由于中职招生数总量近年来持续下滑,技术工人总数也急剧下滑。车工、钳工、焊工已不是东部地区找不到,连西部地区也都找不到了。所以,不重视中职发展,将会自己惩罚自己。家政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薪酬也很高,但就是招不到学生。这是因为近年由于劳动教育的缺失,认为家政服务就是伺候人的工作,所以谁都不去干“伺候人”的事。国务院办公厅前不久发布了《关于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的意见》文件,要求教育部会同人社部、商务部负责,支持院校增设一批家政服务的相关专业。另外,我们的农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也很好,但农业类学校或专业招生也很困难。采矿、石油、钢铁等学校或专业的招生,更是举步维艰。据有关资料,现在农民的平均年龄为55岁,这是很危险的事情。建筑工地上干活的人几乎都是50岁上下的人。这样下去,用不了几年,中国就真的找不到技术工人了。

对西部地区12个省区市的普职比比进行统计绘出的曲线表明,西部地区的普职比大抵为1.98:1,亦即约2:1,也就是67%:33%,与60%:40%,也就是职普比大体相当这一要求,还存在一段距离。其中,广西、四川、云南、青海这4个省的情况好一些,普职比,也就是职普比的大体相当,保持得比较好,但其他地区则波动较大。这是从2013年到2017年这五年的统计结果。因此,职普比大体相当这个问题,须要引起西部地区的足够重视。

8.jpg


另外,关于中职学校的师生比问题,西部地区也严重超标。按照教育部要求,生师比应为17:1~18:1。但西部地区,除了内蒙古、西藏、甘肃基本达到这个指标之外,其他地区则与之相距甚远,都超过了18。这显示,西部地区职业学校存在着严重的师资缺编问题。虽然近年来西部地区各个地方,中等职业教育的生师比逐渐向好,但是仍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西部地区师生比差异较大,广西、贵州、青海居高不下,而内蒙古、西藏、甘肃情况则比较好,尤其是宁夏在18:1以内。但是,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这几个省份师生比合格的原因,并不是教师数量大幅度增长的结果,而是招生人数下滑所引发的。此外,对比西部地区同年度普通高中的师生比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师生比发现,普通高中的师生比普遍低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师生比。这表明,如果按照职普比大体相当的要求,西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教师的缺口非常大,必须尽快补上。

9.jpg



当然,如前所述,西部地区中职总体上的发展还是基本稳定的。对西部12个省区市的中职毕业率与该省经济增长情况做比较后,我们进一步发现,近年来西部各地区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率主要还是呈现上升趋势。但是贵州、西藏表现出不平稳性,表明在这几个地区,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措施和监控机制还存在不足。而从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率的变化率来看,西部各个地区均出现了负值,尤其是内蒙古、贵州和西藏2017年出现明显负值。这显示该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质量和总量均有下滑的预兆。

关于经济发展的情况。2018年,东中西部地区人均GDP分别为14039元、7740元、7484.3元,显见西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相比只差300元左右,但是从GDP增幅来看,东中西部分别为6.38%、7.01%、7.51%,西部地区却是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的,这显示西部地区这几年经济上升较快。实践证明,这一成就与西部地区的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契合度,是紧密相关的。总体上来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的变化曲线与中职毕业率的变化曲线,基本上也是同频共振的,也就是说,两者在总体上是契合的。

10.jpg



然而,尽管如此,西部12个省市区两者的契合度差别还很大。对西部各省区市分别统计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到:

内蒙古两者比较契合,并且其中职毕业生增长率高于生产总值增长率,但2017年来降幅却比较大。重庆契合度的正趋向一致,其中职毕业率跟它的GDP增长的趋势是相向而行的。广西契合度虽有波动,但中职毕业率2017年再度上升。四川生产总值向好,也拉动了中职向好,但中职增幅还较小。

11.jpg



贵州中职毕业率波动大,但经济增幅比较稳定,2017年对中职发展有所拉动。西藏波动较大,中职发展还需加大力度。云南近3年来两者契合度比较一致,但提升中职教育质量还需继续发力。陕西2013年到2015年波动很大,近两年有所改善。

12.jpg



甘肃基本契合,而宁夏、青海、新疆波动较大。但青海今年中职发展比较给力,上升幅度较大。


 

13.jpg


我们的基本结论是:毕业率是对中职教学质量高低的度量,教学质量好则毕业率高,为社会输送的所需要的人才的能力和数量也高。为此,我们将撰写一个比较详细的分析文章。现有的分析也已表明,中职发展与生产总值的发展,其总趋势与全国总趋势还是基本一致的,即波峰波谷相对吻合。

结论是,职业教育是和经济发展结合最为紧密的教育。职业教育包括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跟我们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由于时间关系,这里不再展开了。关于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就说到这儿。

最后讲第三个问题,关于西部职业教育的展望。

西部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好坏,取决于对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否有清醒而正确的认识。我以为,加快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至少先要做好三件事:第一件事是把握规律,也就是明了职业教育的类型之本,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而这个类型的规律是什么?要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牢牢把握。第二件事是立足当务,也就是坚守职业教育的功能之魂。对中部和西部地区中职毕业率与生产总值增幅逐年比较的结果,表明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跟职业教育发展的关系尤为紧密,只有解决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才能为西部地区创造财富。第三件事是重构课程,也就是夯实职业教育的质量之基。任何教育离开课程都将一事无成。课程始终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专业建设必须落实到课程上。教材作为内容的载体,其内容要通过课程学习去获得。

由于展望这部分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可以展开一点来阐述。

首先,要讲讲关于对职业教育规律的理解。

传统的教育范畴,必然涉及三个概念:学校、学习与教育。而职业教育,还涉及企业、工作与职业。

其一,关于学习地点的概念,对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来说,有什么区别?普通教育往往只有学校这样一个学习地点,而应用型教育和职业教育,除了学校这样一个学习地点,还有企业及其他社会机构。显见,职业教育远比普通教育复杂得多。因为只有一个学习地点的参照系,是不适用于具有两个和两个以上的学习地点的职业教育和应用型教育的。普通教育论及的教育学,只是基于学校教育的教育学。目前我国师范大学讲的教育学,基本上都是中小学教育学,是未成年人的教育学。企业作为一个不可替代的学习地点,必然有一个支撑在企业进行教学的教育理论。这就是企业教育学!然而,师范大学里却没有“企业教育学”这门课。企业要盈利,不盈利不叫企业,盈利是企业的天职,而学校要育人,不育人不叫学校,育人是学校的天职。如何把企业盈利的功利性与学校育人的公益性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对于职业教育来讲,是很不容易的。普通中小学的教学,也就是那十来门课的教学。而职业教育领域,中高职学校加起来有1100多个专业。有多少门课呢?若一个专业平均10门课的话,就有11000多门课!

其二,关于学习理论的概念。普通教育要讲学习心理学,而职业教育不仅要讲学习心理学,而且还要讲工作心理学、职业心理学。教育不能仅仅只是教会学生在学校里学习,在课桌旁学习,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难道我们不知道吗?一个人的一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远少于工作的时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要做到“三个对接”。其中一个叫“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这里的生产过程就是工作过程。工作过程作为应用知识的结构,我们在此基础上开发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将人文理性与工具理性进行了有机整合。这一课程开发范式,是中国职业教育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在广泛吸收世界各国课程开发成果和我们自己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的一种创新。无论是在实践探索层面,还是在理论支撑层面,已形成了一整套开发方法和开发理论。我国作为全世界唯一的一个具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与之相适应,我国举办了世界上规模最大、体系最全的职业教育,就为这一完整体系提供了完整的高素质的职业人才。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正是在培养这些人才的过程之中,中国职业教育的创新,是职业教育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这一正确道路的创新。如果教育只是储存了很多理论知识,却不知道如何应用这些知识,不知道如何通过应用知识的过程,在既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又籍此来满足个性发展的需要,那就是纸上谈兵,很难真正实现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生目标。

其三,关于元科学的概念。教育的基础科学,或者说教育的元科学是什么?普通教育的元科学就是教育科学。但是,职业教育的元科学,除了教育科学,还有职业科学。什么叫职业科学呢?这可是一门大学问。至少,专业指导和职业咨询,就属于职业科学的范畴。职业科学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心理成熟度,跟他的职业成熟度紧密相关。职业科学还告诉我们,一个人是不可能胜任社会上所有职业的。这个职业适不适合你去干?是需要进行被国际上称之为“职业性向测试”的检查的。职业咨询和职业指导,正是职业科学要研究的领域。但遗憾的是,现在我们的师范大学还没有关于职业科学的研究。仅就职业咨询和职业指导来说,就是一个大的基础工程,需要在大数据基础上建立起中国的“职业性向测试”系统。为避免误读,可以将“职业性向测试”改称为“职业倾向测试”。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除了研究普通教育的所有问题,即“学校—学习—教育”之外,还要研究“企业—工作—职业”这表明职业教育研究的领域,比普通教育多一倍。但是,职业教育竟然被人们看不起。然而,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不可替代的教育类型,其研究的领域不仅涵盖了普通教育研究的范畴,而且还超越了普通教育的研究领域,职业教育有着自己独特的研究领域。所以我多年来一直在呼吁,在学科分类上应将职业教育视为一级学科,应具有一级学科的地位,而不是普通教育的二级学科。普通教育研究的内容职业教育全都研究,而职业教育研究的内容,普通教育却没有研究。在这个意义上,普通教育怎么是职业教育的上位学科呢?职业教育的运作,不仅涉及“学校—学习—教育”和“企业—工作—职业”这两大领域,而且还要善于在这两者之间架桥,架设一座互通有无的立交桥。这就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重大区别。这个区别用一个字表示,就是从“定”界的教育走向“跨“界的教育。一个跨界的教育必须有跨界的思考。

其次,要谈谈对《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理解。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俗称“职教20条”。这里我对“职教20条”的解读,应该说只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理解。我以为,“职教20条”突显了职业教育的三大类型特征:第一是跨界,第二是整合,第三是重构。其类型特征主要体现为这三个关键词。

什么叫跨界?就是企业与学校的联姻。这一跨界合作,是职业教育协同育人的结构形式和办学格局。从一元结构走向跨界的双元结构的办学格局,是职业教育作为不可替代的类型教育的第一个特征。

什么是整合?就是产业与教育的链接。这一需求整合,是职业教育生存发展的功能定位和社会价值。从单一需求走向整合的双重需求的社会价值,是职业教育作为不可替代的类型教育的第二个特征。

什么是重构?就是共性与个性的并蓄。这一框架重构,是职业教育制度创新的设计方法和逻辑工具。从单维思维走向辩证的多维思维的逻辑工具,是职业教育作为不可替代的类型教育的第三个特征

关于重构,需要多说一点。重构指的是: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都是教育,都要关注人的发展,这是教育的共性。但职业教育除了关注个性发展,还有一个重大的功能,就是要提升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要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这是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和价值功能所决定的,这也是普通教育不具有的。这就是职业教育的个性。因此,如何做到在保持教育共性的基础之上,彰显职业教育的个性,做到共性与个性的兼容并蓄呢?为此,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第三个特征的“重构”,就涉及职业教育的教育制度、机制如何体现这一个性?这里有与普通教育很多不一样的需要重构的制度。例如,关于“1+X”证书制度,关于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符合国情的国家资历框架制度,关于“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职教高考”制度,关于职业教育“双师型”师资聘用、试用的制度,关于企业和学校工作人员相互兼职兼薪的制度,关于民办职业教育的准入、审批、退出制度,关于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制度,关于职业教育国家奖学金制度,关于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和督导评估制度,关于建立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等等,都是重构的制度。

这三个类型特征,一是跨界,从空间来看,实现了教学地点从学校跨到企业的跨越,这起码是一种物理的变化;二是整合,从过程来看,实现了满足需求需要关注产业与教育两个方面的融通,这起码是一种化学的反应;三是重构,从结果来看,实现了制度建设要体现类型特征的建构。这就涉及结构的变化。任何改革,若没有结构的改革还不是真正的改革;任何创新,若没有结构的创新也不是真正的创新。所以结构的改变应是有机的改变,这起码是一种生物的变化。

经过认真分析和学习“职教20条”,我以为,“职教20条”在跨界方面,有十大举措;在整合方面,有十大政策;在重构方面,有十大制度。因为时间关系,这里就不再展开了。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职教20条”强调,职业教育要由参照普通教育的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所以,从事职业教育的同仁,应该有大大的自信。如前所述,令人欣慰的是,“职教20条”掷地有声地指出: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的现代化。所以,我也想说,没有西部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西部教育的现代化。而没有职业教育的现代化,也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

关于教育公平问题,是不是上不了普通高中,就不公平了呢?何谓教育公平呢?我觉得,最适合的教育就是最公平的教育。那什么叫最适合呢?我想,在人生的同一个节点,例如,初中毕业、高中毕业,由于人的智力类型不一样,今天上午杨东平教授也讲过,心理学一般把人分为两种智力类型,一是以逻辑思维为主的,一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清华北大,清华附中北大附中的学生,往往逻辑思维较强,善于接受符号系统的公式、原理、概念等等。而职业学校的学生,往往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不善于接受符号系统。但整个学科体系主要是由符号系统构成的。给排斥符号系统的学生讲符号系统,不是学生笨,可能是我们“太笨”了。但还需指出的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不是智力水平的高低,只是智力类型的不同。所以,最适合的教育。给予个体以最适合其智力类型的教育,才是最公平的教育。这是第一种公平:类型的公平是最大的公平。

但也有人认为,你的孩子上普通高中了,我的孩子接受职业教育了,这不公平啊!怎么解决这一教育公平问题?我在这里要讲第二中关于教育公平的观点。这就是,在人生的不同节点提供多次机会选择的教育,才是最公平的教育。例如,中职毕业后出去工作了,但还有机会重新回到学校接受再教育,实现再学习。还需要澄清一个误读,去哦在前面也谈过。即一个国家人口平均受教育的程度,应该是越高一些越好,但是,这个平均受教育程度,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多次性完成的。由此,若从幼儿园直接读到本科毕业,这样“一条路走道黑”的“高校毛入学率”,所学却不能所用,必将导致虽然接受了学校教育,已经成年了却没有社会阅历,没有职业经验,以至于直到本科毕业,还什么都不会。而当有了工作经历和生活经验之后,再回到学校学习,就能清晰地知道自己人生追求的目标是什么。所以,人均受教育程度高一些,不是一次性而应是多次性完成的。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决定了职业教育思考的双重维度:既要关注在职业影响下的教育,又要关注在教育影响下的职业。我们希望不从事职业教育的人,能理解职业教育的复杂程度,是高于普通教育的。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既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还要经得起哲学的考量。在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进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例如,常常会出现这个专家说的挺对,那个专家说的也挺对,但这两个专家意见却是相反的现象。这是什么问题?就是一个哲学问题!其实,哲学并不复杂,就在我们身边。我以为,凡是似是而非的问题,一定要从哲学层面去破解。要理解伴随职业教育的困境或顺境而出现的种种问题,都需要我们深邃的哲学思考。

第三,要说说新形势下职业教育的当务。

什么是当务?就是当务之急的当务,就是现在紧迫需要做的事情。我认为,职业教育,包括西部地区的职业教育,在下述三大领域里不能缺位:一是在实体经济领域里不能缺位,二是在精准扶贫领域里不能缺位,三是在“一带一路”领域里不能缺位。而职业教育最终的落地,一定是课程。课程为王。没有课程,教育就无法落地。时间关系,在这里也不展开了。

不过,还想强调的一点是,中国职业教育面对未来如何继续前行呢?我以为,习总书记十九大报告中关于职业教育的两句话:“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性纲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是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路径性指引;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的通知“,是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操作性措施,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则是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体系性规划。

当前,职业教育的紧迫工作,是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新的重大的任务:“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发力。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今年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旨在强化各方面重视就业、支持就业的导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总量压力不减、结构性矛盾凸显,新的影响因素还在增加,必须把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稳增长首要是为保就业。今年城镇新增就业要在实现预期目标的基础上,力争达到近几年的实际规模,既保障城镇劳动力就业,也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留出空间。只要就业稳、收入增,我们就更有底气。

这是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手笔:国家首次将就业列为除财政、货币之外的第三个手段。而能为国家排忧解难,解决就业问题的教育,就是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的生源,不能只关注增量,更要关注存量。近年来,职业教育界经常说生源不够,而这个生源不够实际上总是指向应届生的。但应届生源是个定数,如对高职来说,其每年的生源主要来自普通高中800万、中职500万,总数为是1300万。这些生源是劳动力的增量。但你知道我国现有劳动力的存量有多少吗?农民工2亿8千8百多万,退役军人5700多万,下岗职工目前大约1000多万,残障人大概有85000多万,总数加起来有4.4亿。劳动力的增量要升级,要掌握新技术,例如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制造等。而数量巨大的劳动力存量则要优化。如果存量不优化,占中国总人口三分之一的4.4亿人,也就是劳动力的存量不优化的话,中华民族的复兴是无法实现的。这4.4亿人中,若初中或初中以下毕业的人占50%,就有2.2亿人;如果高中毕业的人占10%,也有4400万。这意味着,初中或初中以下的人,需要提升其文化程度和职业技能,更需要扩招。而如果高职每年扩招100万,也要扩招44年。所以,扩招绝不是权宜之计。

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群体就业。”今年国家首次将就业作为宏观经济的第三种调控手段。而解决就业问题的最有效的路径,就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中职已经连续十年就业率超过95%,高职就业率已连续三年超过90%,超过了清华北大,超过了所有的985、211高校。职业教育所做的贡献,突出表现在我们国家的一线的劳动力,70%都来自职业教育。真的,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都在实实在在地为社会主义服务,在兢兢业业地为国家建设服务。遗憾的是媒体对此还缺乏大力的有力的宣传。

如何有效地解决中央提出的六稳之首的稳就业问题呢?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五项重大措施:一是开展职工技能提升与转岗专业培训。今年将拿出1000亿元,培训1500万人。这就是劳动力存量的优化问题。五年内每年培训1千万人,五年总计培训5千万人。今年教育部将承担一半任务,即750万。西部12个地区也应该落实这项国家措施。二是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高职院校。今年高职要扩招100万人。这是一项非常重大且非常重要的国家任务。对于劳动力存量中那些未参加高考或者高考的落榜者,国家允许其报考高职院校,这是过往从未有过的、促使劳动力存量优化的重大举措。三是中央财政将大幅增加对高职院校投入,对高水平高职院校和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国家将给予更多的资金投入,“双高”项目大概会有超过300亿元的投入。四是设立中等职业教育的国家奖学金。这是国家鼓励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措施。据了解,设立的中职国家奖学金,每年将奖励两万人,每人大约有6000到8000元的资助。五是鼓励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比如,国家将建立几万个具有举办职业教育资格的产教融合型企业,以及遴选、培育和规划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等等。

我还多次提出过,在社会普遍关注高职扩招的情况下,中职怎么办?实际上,《国家教育实施改革方案》的第二条就明确指出:“积极招收初高中毕业未升学学生、退役军人、退役运动员、下岗职工、返乡农民工等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所以,这一条的内容是绝不能被忽略的。对西部地区来说,这一条尤为重要。“职教20条”白纸黑字写的这段话,意味着不只是高职,中职更要扩招。

人才培养最为关键的措施,就是课程。现在,教育机构已经从学校拓展到企业了。德国人认为,所有的企业都有资格搞培训,但绝不意味着所有的企业都有资格搞教育的。在德国只有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企业有资格搞教育,这样的些企业在德国被命名为“教育性企业”。为此,我们曾呼吁了十几年,建议赋予我国有资格的企业以教育机构的地位。现在,“职教20条”终于明确要实现建立几万所“产教融合型企业”的目标。这就意味着,教育机构已从学校扩展到了企业。但是,不管是学校还是企业,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毕业生,就必须为打算成为合格毕业生的学生,提供合格的课程。课程始终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专业建设虽然很重要,但对专业的理解,全世界都不一样,而对课程的理解,却是一样的。普通教育学校的专业建设,往往是静态的间接经验演绎的结果,十年、二十年不变。而职业教育面对的是不断发生变化的技术,它促使劳动世界不断变化,职业教育的不断变化,就体现在课程上。课程是制定教材的依据。教材作为课程内容的载体,其内容要经过“解构”后重构在课程里。伴随着技术发展,课程也在随之不断变化。可以说,课程是有生命的,教材是课程生命中的一段记录,或者说,教材是课程生命当中的一张照片。教材的改革创新,也是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对应用型教育和职业教育来讲,学校是企业和社会所需要的人力资源的供给侧,为此要从企业和社会即人力资源的需求侧出发,找到课程开发的平台,再以此为基础,找到课程实施的平台,还要在这两个平台之间学会“架桥”。这座桥,就是我们常说的课程体系。显然,职业教育是一个跨界的教育,因而必须有跨界的文化,进而有跨界的课程。2006年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项目启动的时候,将课程开发的任务交给我了。当时,我根据跨界的思想建立了一个符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要求的课程模型。这一模型力图显示,不管是企业对学校的要求,还是学校对企业的要求,是一种双向的要求而不是单向的。显然,这个模型不是一个开环系统,而应是一个闭环的系统,是一个具有反馈的、富有生命力的、生生不息的生态系统。什么样的课程能满足双向的要求,能体现这一课程模型的诉求呢?是学科课程吗?是综合课程吗?或者是模块课程,就是理论模块加实践模块的模块课程吗?或者,是问题课程,是任务课程,是项目课程吗?甚或是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吗?我就是搞课程开发的,上面罗列的课程我都比较熟悉。但这些课程都能满足上述课程模型的要求吗?我以为,这些课程知识只是部分地满足了模型的要求。也有人说是能力本位课程,成果导向课程能满足这一模型的要求。但需要明确,课程开发的关键是结构而非内容。能力本位只是一种课程思想,不是结构。成果导向也不是新东西,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有成果导向的课程出现。问题在于,你说的是什么成果,是英文的outpu,还是outcome,或者是impact。举例来说,如果学校培养了100个学生,都毕业了,这是output的 成果。而100个学生都毕业了,且都找到工作了,其中10个人成了大国工匠,这是outcome的成果,是impact的效果。一个不可忽视的认知是:任何成果或结果,都必须通过过程来实现。结果是不可能突变的。

那么,什么样的课程能实现这一模型的要求呢?值得高兴的是,自2006年开始,为实现这一模型所体现的应用型课程开发的思想,我们在实践和理论层面,到现在已经探究了13年。我们创新的这一课程开发范式,就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这一课程开发的范式,是我国职业教育在课程开发领域里的创新。现在不仅仅在高职,而且在中职,尤其是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不仅得到广泛应用,而且也取得了特别好的效果。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发方法及理论创新,我曾在美国讲过三次:在美国社区学院协会、美国州立大学协会、美国教育部都讲过。我与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六个专业的14位老师一起,在德国6个城市讲过这一课程范式。我也曾应香港职业训练局邀请,在香港给职业教育的研究者和教师讲过这一课程如何开发。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宗旨,是人的全面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比清华、北大还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但是,人的全面发展,不是海市蜃楼,不是空中楼阁,不是雾里看花,也不是水中捞月,而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载体的人的全面发展。如果一个人连职业都没有,又怎么能发展自己呢?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其课程开发的平台或起点——岗位或岗位群,伴随技术发展所需要的能力的提升而在不断变化;由此,其课程实施的平台——课程体系、课程单元,也伴随技术发展,其教学内容在不断变化,进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也随之同步变化。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工作过程系统化,更关注企业的发展,更关注技术的发展,也就更关注人的发展。就是说,需求侧在变化,供给侧也随之变化,课程也就跟进变化。要把课程讲透,需要十个小时,今天由于时间限制,我们再找机会吧。

把升学视为人生唯一的成才路径,进而千军万马挤上升学独木桥,如前所述,无异于一种新科举。实际上,一个人在社会上的立足进而获得成功,不是学位起作用,而是职业起作用。请问,比尔∙盖茨有学位吗?乔布斯有学位吗?屠呦呦有学位吗?莫言有学位吗?真正的学历只是小学四年级。马云有学位吗?报载,说马云是经过三次高考才考上杭州师范学院英语专科的,后本科降分才进入本科学习。但现在马云已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前些年,北大曾有一中文系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而现在却成为大富翁。是什么成就了他呢?是职业!他通过学屠宰、售猪肉,最终在职业中成就了自己。

所以,当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记者问我,何谓职业的重要性之时,我说,可用三句话来概括职业的重要性。第一句话,职业是个体融入社会的载体,没有职业这个载体,一个人不可能从一个自然人变成一个社会人;第二句话,职业是个体生涯发展的媒介,没有职业这个媒介,一个人不可能从一个自然人变成一个职业人;第三句话,职业是个体张扬禀赋的平台,没有职业这个平台,一个人不可能从一个自然人变成一个自在的人。三句话,从自然人到社会人,从自然人到职业人,从自然人到自在人,都是职业成就的结果。

最后还是要对中国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提出几点建议。中国西部地区所包括的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十二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土地面积68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71%;人口约3.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8%。西部地区疆域辽阔,但大部分地区经济还欠发达、是一个迫切需要加强开发的地区。西部地区还与蒙古、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不丹、尼泊尔、印度、缅甸、老挝、越南等12 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1.8 万余公里,约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91%;与东南亚许多国家隔海相望,大陆海岸线长达1595 公里,约占全国海岸线的1/11。显然,西部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在中国举足轻重。

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最为紧密的教育,如前所述,没有西部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为此,我提出四句话的建议。

第一,要统筹规划有利于西部民族经济相互融合发展的职教布局,促进民族和谐。

第二,要探索建立有利于西部职业教育相互协调的保障机构机制,促进资源共享。

第三,要协同开发有利于西部地区特点优势产业的专业课程资源,促进就业创业。

第四,要创新实施有利于西部致富振兴合作共赢的跨境职教项目,促进边境稳定。

西部地区各个民族的和谐共处,各种宗教的和谐共存,以及各种不同经济优势的协同互补,各种不同地形特点的综合开发,不仅要求西部地区省市区的职业教育发展,最好不要各自为战,而且东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职业教育合作,最好也不要各自为战。如果能寻求一种机制,在西部地区实现在凸显各自特点的基础上,采取集团作战、协调发展的方式,做好统筹安排,形成集成效应。

总而言之,如果职业教育构建的仍然是一个基于学校范畴的教育体系,那么教育就必然远离经济社会的发展,违背现代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一跨界、整合与重构的基本规律。国务院关于产教融合的要求,不仅仅是针对职业教育的,而是要求所有的教育,包括清华北大,清华附中北大附中等普通学校,所有教育都要搞好产教融合。

   结论是:跳出教育看教育!怎样才能跳出教育看教育呢?我国古人极其睿智。古人早就说过了!看董卿主持的《中国诗词大会》,看撒贝宁主持的《经典永流传》会发现,在中国古诗词里,早就把这个事情说清楚了,可我们竟然不知道。所以,不能只是教孩子背古诗词,作为教师,作为家长,还是要弄懂古诗词所彰显的智慧和哲思。为什么要跳出教育看教育?苏东坡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把庐山改成学校,不就是:“不识学校真面目,只缘生在学校中”吗?而为什么要强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呢?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这里,若把“纸”改为”网“的话,那就是“网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以在当今时代,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制造等改变了传统的人类职业劳动的形式或方式的时代,不能把技术看成目的,说的天花乱坠。技术不可能取代一切,包括慕课,也只是手段。如果技术能替代一切,那我们还要学校干什么?就让一千个好老师在网络上教不就完了吗!再者,这个世界还要爹妈干什么?让一千个虎爸、虎妈在网上教不就完了嘛!没有任何教育能够替代人与人面对面的元生活经验的交流。学校、教师都是不可能取消的。所以,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作为父母、作为教师,对你的学生、对你的孩子,必须关注两个方面的教育,一是价值观的教育,一是方法论的教育。前者说的是:怎们做人,后者说的是:怎么做事。

这里展示是一张天水伏羲庙的照片,是我昨天拍摄的。天水人杰地灵,伏羲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先始,创世神,而天水是伏羲诞生地。女娲是中国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相传天水的陇城镇为女娲出生地。特别是,天水秦安大地湾遗址的发现,有可能将华夏文化向前推进3000年。这将使得中华文明可追溯至8000年前。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为此感到自豪!

在结束我今天的发言时,我给各位同仁念一段我填写的一首《破阵子∙2019年元旦感怀》词。2018年的过去,2019年的到来,是中国发展历程中的一个时间节点。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年,在中华民族复兴的路上,我们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将自己的感受融入这首词:

词的上片:“应和斯年萧鼓,聆听今岁笙钟。四十暑寒强盛梦,七秩春秋崛起行,铿锵奔复兴。”中华民族的复兴,不是要称霸,而是恢复原来的位置。美国建国时正是我国清朝后期最衰落时期。所以中华民族的复兴是在做我们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词的下片第一句说:“着意河清海宴”。河清海宴,就是海晏河清,就是国泰民安。毛泽东主席在七律《送瘟神》讲过:“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着意就是有意。然而,中国的复兴之路充满坎坷,这就是“却遭雾锁云横”。怎么办?一是要“击水会当通远岸”,这里化用了毛泽东的两句诗:“会当击水三千里,自信人生二百年“。毛泽东年轻时在《沁园春∙长沙》一词中也写过”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豪言壮语。我们只要敢于与风浪搏斗,就能到达胜利的彼岸。二是要“霁雨方能见彩虹”。霁雨就是雨停了。只有雨停了,才能见到灿烂的彩虹。这里借用了歌手田震唱的《铿锵玫瑰》那首歌曲,唱的是中国女排,中国女足。只有经风雨,才能见彩虹。词的最后一句为“扶摇举大鹏”。“扶摇”就是旋风。这是引用了《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

当今世界,中国的经济发展,既要经历新技术带来的产业转型的洗礼,又要面临世界局势的扑簌迷离、波诡云谲。中国未来的前行,包括中国的职业教育,西部职业教育的发展,都要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考验。为此,对前进道路上将会出现的更多困难,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但是,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充满自信。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相信我们能够成功。

就说到这儿,谢谢大家。

来源: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   作者:姜大源

声明:本网站转载的文章仅作学习分享,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




培训资讯
培训动态
友情链接
© 2015-2021 北京炎培教育科技研究院|职教界 All Rights Reserved